故宫博物院曾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其中收藏的古钟表有多件(套),且大部分都是孤品。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的奉先殿,原来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如今,作为故宫的钟表馆,这里展示了故宫收藏的多件精美钟表。这些琳琅满目的古钟表,至今依然走时准确,各种装饰机关运作正常。
自康熙(年-年)年间紫禁城内成立自鸣钟处开始,古钟表修复技艺在故宫内世代相传了多年,是至今故宫唯一没出现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紫禁城的洋钟表
机械钟表起源于欧洲。自从钟表传入中国,中国的皇帝就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早收藏钟表的是明朝的万历皇帝(年-年)。
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辗转托人将一批贡品送给明朝万历皇帝,这其中就有一大一小两面洋钟。当时的中国主要是用“漏刻”和“日晷”来计算时间,也就是用水流的速度和太阳的影子来计时,夜晚则要靠“更鼓”来报时,即将黄昏到黎明时段分为五更,每一更点打鼓报时。利玛窦进贡的洋钟吸引了万历皇帝的注意,听着滴答、滴答的声音,看着指针不停地走动,万历皇帝非常开心,重重奖赏了利玛窦。这两座自鸣钟成为皇宫收藏的第一批钟表。
与明朝皇帝相比,清朝皇帝对钟表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当时的西洋钟造型新颖别致,安装有各种机关,多用日月星辰、车马人物、动物花卉、房屋楼阁做装饰,上紧发条后,报时的方式多种多样,人物可以表演动作,小鸟能婉转鸣唱,花朵会优美开放,车辆可以行走,动物的眼睛可以自由转动……这些新奇的设计、悦耳的音乐和吉祥的寓意取悦了宫中的帝后。赏玩钟表成了皇室成员的一种时尚,他们想方设法收集各种各样珍奇钟表。比如乾隆(年—年)皇帝,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收集各种奇钟异表,评价钟表的第一标准就是新奇。他曾多次下旨广东海关官员,让他们不惜重金购买西洋钟表。
外国使团和传教士知道中国皇帝喜爱钟表,也都投其所好,携带精美的钟表来华,遇到机会就呈献给清朝皇上,以此换取在华的利益。欧洲制表商也看准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出现了许多为中国制作钟表的钟表商,他们设计制造了许多具有东方风格和情调的钟表,然后运到中国进行贸易。皇宫收藏的钟表越来越多,造型美观,制作精巧,件件都堪称绝世珍品。
▲王津修复“玳瑁楼嵌银铜花钟”
清宫做钟处
故宫收藏的钟表,并不完全来自欧洲,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内生产制造。
从年开始,清朝皇宫就开始了对西洋钟表的简单修理和仿制。康熙皇帝就是一位勤奋好学的皇帝,他对西洋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代表欧洲现代科学技术的钟表更是情有独钟。他把钟表当作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物,认为外国钟表比中国刻漏计时先进,并在造办处(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内设立了“自鸣钟处”,专门为皇室收藏、制作、保养钟表。制作钟表的人员包括一些西洋来的传教士,此时的宫廷钟表制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到乾隆时期,“自鸣钟处”改为“做钟处”,以承造更钟、自鸣钟、时乐钟为主。特别是更钟,把中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调整“更”的长短,更符合中国传统的计时习惯。宫中承做的这些钟表,多以优良木材为外壳,上嵌珐琅或描以金漆等,色调庄严凝重。造型以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为主,玩艺系统多选祝颂福寿的题材,机械结构用发条或坠砣带动齿轮转动。这些钟表既继承了中国的工艺传统,又融汇了东西计时之法,形成别具一格的皇家风范。
故宫的钟表除了具有计时功能外,还具有使用、陈设等功能。比如有一款迎手钟,是供皇帝可以随时扶靠,用手轻按即发出悦耳的音乐。多宝阁柜钟是中国古典家具与钟表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多宝阁柜下方的中心部分,镶嵌一只双针钟表,两侧分别是一组柜门,架上摆放各种精美的摆设,新颖别致,显示出皇家御用品的气派。还有,冠架钟是放置皇帝帽子的用具,镜表箱可放后妃们的化妆品……
还有一些钟表,是内务府做钟处按照皇帝的旨意,用西洋钟表改造的。钟表改造是清宫造办处做钟处的重要任务之一。清宫所改造的钟表,有的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损伤,需要修理上新;有的则是改变钟表的外观,颜色;还有的是在原有钟表上添加活动玩意儿装置,重新改装。做钟处依照皇帝旨意,对一些钟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小则改变钟壳上的某些装饰,大则对外壳、机芯改弦易张,还有一些钟表现状完好,本身并没有瑕疵,只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皇帝的审美观,也会被列为改造对象。
▲王津修复“铜镀金嵌玛瑙规矩音乐表“表芯
世代相传的手艺
如今的故宫中虽然早已没有做钟处,但这项自清代传承至今的古钟表修复技艺却被修复人员的传承延续下来。经过多年传承的总结与完善,钟表修复师们练就了一套完整的钟表修复技术。
一件钟表需要修复时,先拍照记录,制作修复方案、存档。然后除尘,将钟表外的浮尘尽量吸干净。接下来就是拆卸和清洗。要按照传统的先后程序,先将其动力源的动力放掉,再进行拆卸,根据情况拆板取出各个部分的零件。有时钟表机芯由于锈蚀严重,某些零件锈死,无法进行分离,还要用煤油浸泡待松动再将其分离,否则会伤害零件。最后采用科学的溶剂,清洗外壳与机芯,对各个零部件逐一清洗去锈,不能留有任何污迹,以免组装后影响钟表的正常使用。
修复钟表时最怕的就是原有零件的损坏和缺少。钟表的内部零件大多细小琐碎,齿轮和链条众多,哪怕是一处细微的损坏都会影响到钟表的正常运行。有时候残缺的部位只有不到1毫米,小的像芝麻粒,也要做一个同样尺寸的大小的焊上。不同于现代钟表的修理,哪个零件坏了换个新的就可以。古钟表在修复过程中,只能对其进行补配、栽尖、补齿,老零件不能换掉。
在所有修理程序完成之后,就可以组装、调试,如果钟表装好后依然不能运行,还要拆开,重新检查修理。这个环节是个细活儿,也花费时间,没有安静、宁静的心,根本干不了。这种磨时间的活,一年修不了几件,甚至几年都修不好一件。
和普通的文物不一样,故宫里这些精美的钟表除了基本的计时功能,更重要的是演艺功能。每个钟表最复杂的不是机芯,而是装饰部分,像上面的转人儿、水法、翻伞儿等,动辄几百个零件,复杂的甚至有上千个零件。古钟表的修复,不仅要求计时准确,还要恢复它本身的演艺功能。因此,在钟表修复中也采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不同年代、不同国别、不同伤况的钟表修复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疑难问题,使大量的古钟表达到原有走时、打刻、打点、打乐和不同的表演功能,恢复文物原有的运行状态和艺术效果。
这些钟表都是非批量生产的手工制造,每一件钟表的形状、构造都不同,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而且通常没有图纸可做参考。修复师们一直坚持的原则是,破损的地方可以修理,但缺失的决不能增加。随意增加既不符合史实,也破坏了它的整体。
这些古钟表多为皇家珍藏,民间很少能看到,因此关于这些钟表的历史资料不多,给研究和传承带来很多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故宫的钟表修复师们也想出了新的办法。他们给每件钟表都建立了档案,并配上“身份证”,方便以后随时可以追踪查询。随着影像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他们还准备给修复好的钟表贴上